523

收藏

分享

首页 > 文库 >详情

奔流•散文 | 陈锋:郑·伯·米

作者:陈锋     来源:奔流文学     时间:2023-09-13
13053

  坐地铁上班的路上,听到邻座操一口郑州方言接手机,连说带比划,好不热闹:“说好了的,你从登封开汽车过来也就不到一个小时吧?趁五一假期给咱伯庆九十大寿,咱二大从新郑来也会挺快的。中,中,三弟东站下高铁先到管城我家那里聚。哦,祭城到了,我这就下车,到他那里去啊。”


1

  望着这位乘友的背影,我不禁莞尔一笑。

  好一个由黄帝领衔的中华历史神仙会。你看啊,“二大从新郑来”。“新郑”是什么地方?那是黄帝故里。黄帝,那是郑州的头牌,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。黄帝作为少典之子,本姓公孙,长居姬水,因又姓姬,居轩辕之丘(在今新郑市西北),故号轩辕氏,国于有熊(在今新郑市),故亦称有熊氏,因有土德之瑞,故号黄帝。或说黄帝号缙云氏,又号帝鸿氏、帝轩氏等。传说黄帝母曰附宝,见雷电绕北斗枢星,感而怀孕生黄帝。相传黄帝修德振兵,发展农业,改革军队,团结周围古族氏,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,在大臣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的辅佐下,一统天下,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,建立了新秩序,结束了“无制令而民从”(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)的神农氏时代。黄帝有25个儿子,相传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、禹、汤等均是他的后裔。到战国时期,形成了以华夏、东夷、苖蛮三大部族集团中的一些古族为核心的华夏族。随着古族的融合,《世本》及《大戴礼记》的《帝系》将各族的宗神和祖先合并成黄帝一系的分支,构成大一统的谱系,为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奠定了基础,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。

  《周易·系辞》《世本·作篇》等不少文献都盛赞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。我国上古时期的衣食住行、弓箭、音乐、医学、药物、婚姻、丧葬、历数、阴阳五行等的创造发明,均始于黄帝时代。现存《素问》一书,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、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,相传是《黄帝内经》的一部分。正因如此,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“文明之祖”“人文初祖”,黄帝在战国时又被黄老学派推崇为始祖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,还被奉为五天帝之一,系中央之神。


  说到新郑,禁不住让人心骛八极,神游万仞。除黄帝外,夏王朝初都阳城,即今登封告成镇。那嵩山周围的伊、洛、颍、汝河河谷平原地带是夏部族的发祥地、夏文化的中心地带。我老家在汝州,每每从郑州返乡经过家乡的洗耳河、登封的告成和许由挂瓢的箕山都要仰望许久。据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《品读中原》所说:“在夏朝的17王中,除相、廑两王外,其余诸王的都城和大部分领地均在河南境内。”商汤出兵攻伐夏桀,与夏师在鸣条发生鸣条大战,商汤大获全胜,夏桀大败并南逃死于南巢,夏王朝由此灭亡。对此,《史记.夏本纪第二》记载:“桀败于有娀之虚,桀奔于鸣条,夏师败绩。汤遂伐三嵕,俘厥宝玉,义伯、仲伯作典宝。汤既胜夏,欲迁其社,不可,作夏社。伊尹报。于是诸侯毕服,汤乃践天子位,平定海内。”“桀走鸣条,遂放而死。”据《吕氏春秋.顺民》:“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。天大旱,五年不收,汤乃以身祷于桑林,曰:‘余一人有罪,无及万夫。万夫有罪,在余一人。无以一人之不敏,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。’于是剪其发,故磨阝(疑为“磿”,通“枥”,压挤,状如后来的“拶指”)其手,以身为牺牲,用祈福于上帝。民乃甚说,雨乃大至。”这发生在商朝早期的故事,虽然仅是一鳞半爪,但也从中不难窥见商朝初建锐意进取、以民为念的蓬勃气象。位于郑州市西北的石佛镇小双桥村,发现了两件青铜建筑构件和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缸表面朱书文字。有人认为,小双桥遗址具有都邑遗址的规模和性质,可能是历史上的隞都。也有人认为是属于郑州商城晚期的王室祭祀遗址。


  与因年代久远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或埋在地下,几乎像衣锦夜行一样神秘的夏商不同,周的郑州要热闹许多。郑、管、郐、东虢等国史籍中有存,就是《诗经》中《郑风》《桧风》的一鳞半爪也可让我们略见端倪;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战国策》等典籍虽然记载简古,但相对来说也能让我们了解些故事的梗概。郑,国名。西周宣王时,封其弟姬友于郑(今陕西华州),即郑桓公。幽王末年,犬戎杀幽王和桓公,桓公儿子掘突继位,是为武公。国号仍称“郑”,都城迁在了今河南新郑。周平王初,郑武公灭了原在荥阳、新密一带的桧国等。“郑伯”成为春秋战国初期的主要玩家。

  《左传》中有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,生庄公及共叔段。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寤生,遂恶之。”由此引出了一场庄公与姜氏的矛盾斗争,发展到“大叔完聚,缮甲兵,具卒乘,将袭郑,夫人将启之”的地步。我向西郊瞭望,因为那里有姜氏为之请封的、祭仲说的京城大叔段遗留的城墙。我有次去一个离此不远的学报座谈,热情好客的主人曾带我去实地参观过。那是怎样一段看似残破而实则价值连城的城墙啊!而乘友那“给咱伯庆九十大寿”的话,也让我想起了《郑伯克段于鄢》的结尾之语。君子曰:“颍考叔,纯孝也。爱其母,施及庄公。《诗》曰:‘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’”当年的郑庄公干脆利落地平定叛乱,避免更大的动乱,他开创的“小霸”局面也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序幕。这里有郑武公、庄公父子先后任周平王执政大臣时的“周郑交质”,有“秋七月,公会齐侯、郑伯伐许”的“郑庄公戒饬守臣”。“郑伯”横竖不是个善茬,是个人物。他出于孝心宽容母亲,确实值得肯定。就是今天我们还要倡导孝道,继承和发扬好的家风。“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”


4

  “郑伯”固然有戏,不过,要论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恐怕不能不提那个“晋侯、秦伯围郑”时的风云人物烛之武了。按说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了:“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”可想而知,此时的郑军对付其中任何一支军队都困难,何况是两军联袂而来呢。应该就是将郑国围得水泄不通、危若累卵了。可就是在这种看似必死无疑的千钧一发之际,烛之武竟然“夜缒而出”,摆事实讲道理,让秦伯认清“亡郑以陪邻”的害处,用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,许君焦、瑕,朝济而夕设版焉,君之所知也。夫晋,何厌之有?既东封郑,又欲肆其西封,若不阙秦,将焉取之?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”烛之武硬是凭三寸不烂之舌陈说利害,而终使“秦伯说,与郑人盟,使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之,乃还”。烛之武这一招釜底抽薪,让晋军也十分被动:“子犯请击之。公曰:‘不可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与,不知;以乱易整,不武。吾其还也。’亦去之。”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。烛之武以四两拨千斤,使郑国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,挽狂澜于既倒,非“韬古今于胸怀,包道德之机要”的大智大勇之人不能为也。正所谓:“家贫出孝子,国难出忠臣。”


5

  其实郑国还应该记住的另一个玩家便是子产。

  郑国能够在大国中周旋,与子产的目光如炬、明察秋毫,手段老辣、滴水不漏有很大关系。比如发生在昭公元年的“子产却楚逆女以兵”的故事。面对楚太宰伯州犁合情合理、看似无可辩驳的指责,子产让子羽直接说破楚人借聘问迎亲袭击郑国的阴谋,使楚人明白郑人已有防备,不敢轻举妄动。再比如,他用人主张具备相应的知识、有实践经验,针对“子皮欲使尹何为邑”指出:“少,未知可否。”“不可。人之爱人,求利之也。今吾子爱人则以政,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,其伤实多。子之爱人,伤之而已,其谁敢求爱于子?子于郑国,栋也。栋折榱崩,侨将厌焉,敢不尽言?”明确地指出,喜欢一个人总是谋求对他有好处。现在您喜欢一个人却把政事交给他,如同不会用刀子而让他去切割,那样他受到的损伤就会很多。接着以败材伤锦、田猎败绩为喻,循循善诱,让子皮认识到“使尹何为邑”的不利后果。这里子产表现出的不仅是忠诚和以理服人的口才,更有敢说真话的胆略和办事深思熟虑的稳妥。

  昭公二十年,子产在临危之时向继任之人推心置腹传授从政心得。谓大叔曰:“我死,子必为政。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,其次莫如猛。夫火烈,民望而畏之,故鲜死焉;水懦弱,民狎而玩之,则多死焉,故宽难。”“大叔”为政,不忍心严厉而实行宽大政策,结果郑国盗贼很多,同子产预料的一模一样。连孔子都感叹:“《诗经》曰:‘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;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。’施之以宽也。”像子产这样干练、纯粹、担当的干臣,明镜高悬,宽严有度,治政有方,哪个时代不需要呢?


6

  说到郑国,不能不想到一片大泽,记起另一位颇有趣味的智者。

  郑州古代曾是水乡泽国,拥有著名的“圃田大泽”。春秋战国时期,圃田泽水位下降,大泽中草深树茂,其中有沙岗,有洲渚,野物杂生,于是就成了王侯贵族的狩猎场。周宣王姬静行猎圃田之事,史书上多有记载。《墨子》说:“周宣王会诸侯而田于圃,车数万乘。”这样大规模的出动,不过是借田猎以会诸侯,“修复先王旧典耳”。唐人谭用之在《秋日圃田送人随计》中,留下“向日迥飞驹皎皎,临风谁和鹿呦呦”的美丽诗句,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圃田泽上马跑鹿鸣、一望无际的大自然的壮丽景观。乾隆年间,郑州知州张钺曾绘制有“圃田春草”图,不仅为今人留下当初的地貌风光,还标出了“周宣王田猎处”的地理位置。

  圃田自古便有“湖水泱泱,碧波涟涟”的美誉,正是隐者的一个理想之地。列子,名御寇,亦作“圄寇”“圉寇”,战国郑人,他长期隐居在碧波万顷的圃田草泽边,清虚无为,潜心做学问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子列子居郑圃,四十年人无识者。国君卿大夫视之,犹众庶也。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“犹众庶也”之人,却有着超凡的智慧。他在《黄帝》中谈养生之道,养生必先遗形忘有,保持内心的澄澈明静,方可顺其自然之理,得生性之极。而从列子之齐、杨朱过宋、纪渻子斗鸡等寓言之中,不难悟出养生修身还应当无矜夸之心,去自贵之容。且不说列子的“偃师造倡”“薛谭学讴”“扁鹊换心”等寓言的诙奇怪诞,也不言“锟铻剑”“火浣布”“夸父追日”等寓言如《山海经》一般波谲云诡,但就那“愚公移山”的故事,便足以傲视千古。“愚公移山”的故事由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升华,把愚公移山精神与改变中华民族命运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紧紧联系起来,而变得鲜活和充满现实感;更不用说到了新时代,习近平总书记又引“愚公移山”故事谈互联互通宏图,“愚公移山”从而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、中国革命精神,甚至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


7

  “郑”有郑国故都不错,可它现在叫郑韩故都。这不禁让我想起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的韩国,如何一步步来到中原最终完成吞“郑”大业。

  韩、赵、魏三国又被合称为“三晋”。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,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。三家分晋时期魏国得到了晋南之地,也就是晋文公时期的晋国最险要肥沃的领土,所谓的“表里山河”。赵国得到了晋中、晋北、河北的大片土地,而韩国则得到了上党高地。上党高地东俯视邯郸、北危晋阳、南临大梁城。邯郸是赵国首都,大梁就是开封,也就是魏国首都。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完毕后魏国的领土大概分裂成东、西两大块:西边领土以安邑为中心,东边领土以大梁为中心,而连接两块领地的正是上党高地。

  郑国是开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大幕的国家,然而只是一方区域小霸,当齐、晋、楚、秦这些大国相继崛起之后郑国就退为二线国家了。据《战国策·韩策》记载:韩、赵、魏三家打败智伯,准备瓜分他的土地。“段规谓韩王曰:‘分地必取成皋。’韩王曰:‘成皋,石溜之地也,寡人无所用之。’段规曰:‘不然。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,地利也;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,不意也。王用臣言,则韩必取郑矣。’王曰:‘善。’果取成皋。至韩之取郑也,果从成皋始。”成皋,本古东虢国,春秋郑制邑,又名虎牢。春秋之郑、战国之韩,皆为重地,楚汉亦相持于此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与吕布大战之地。今荥阳市汜水镇西北有成皋故城。也就是说韩国从建国伊始就确立了灭亡郑国以壮大自身的既定国策,后来韩国灭郑果然是从成皋出发。

  三家分晋后赵、魏、韩纷纷迁都,赵国迁都中牟不久,韩国也迁都了——从平阳(今山西临汾)迁都到宜阳(河南宜阳)。韩武子迁都宜阳,韩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迁到了洛阳盆地——也就是当初东周的核心所在。韩国的三川郡和上党郡紧密相连,北有南太行,南有黄河,依山带河,尽得晋国地缘精髓。除此之外,战国时代宜阳铁山就位于韩国,韩国的冶铁技术几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。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——弩为各国所畏惧。所谓“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”,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,“远者括蔽洞胸,近者镝弇心”。公元前403年韩景侯韩虔被正式承认为诸侯,韩国由晋国的大夫封地正式演变为一个诸侯国。韩国于前385年“伐郑,取阳城。”十年后韩哀侯直接就打进了郑国都城。

  而可惜的是,在郑国被韩国吞掉后,韩国又成为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。韩国那“陆断牛马,水截鹄雁”“当敌则斩坚甲铁幕”的异常锋利的剑,也并未起多少作用,时间在公元前230年。秦由此始,先后又灭了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五国,“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”!然而更可悲的是,秦也只存在了二世,也成了昙花一现的存在。这是为什么?杜牧在《阿房宫赋》中是这样总结的:“呜呼!灭六国者,六国也,非秦也。族秦者,秦也,非天下也。嗟乎!使六国各爱其人,则足以拒秦;使秦复爱六国之人,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,谁得而族灭也?”是啊,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,只有“以人民为中心”,才能无往而不胜。当今天我们凝视郑韩故都之时,这一感喟似乎仍振聋发聩,回响在历史的天空!


8

  这样说来,郑州这地方,汇聚的既有郑人,又有秦人,还有晋人,是天南地北人的大融合;互相交谈者,既来自管国,也来自祭国,还有郐国等不同的邦国。其实,从姓氏上看,周代上千个方国、部落、氏族有相当一部分居于中原地区,其后演化出近千个姓氏。新编百家大姓中,属于黄帝族的有70姓,直接由黄帝而得姓氏的有姬、熊、轩辕等。各个方国,不管是主动出击“问鼎中原”,还是为情势所迫的不得已而为之,郑州所在的“中原”作为“逐鹿”的核心角斗场,终究形成海纳百川的文化大融合的结果,真可谓人杰地灵、名家辈出,群星汇聚、灿若银河。我们说到了列御寇,提到了“三不欺”中郑国的子产,可是韩国的韩非子呢?他可是贡献了守株待兔、根深柢固、负薪救火、道不拾遗、吹毛求疵、尘饭涂羹、老马识途、自相矛盾、滥竽充数等一百多条成语的智者啊!至于出生在巩义笔架山下的诗圣杜甫,自述“家本荥上”的刘禹锡等等,不胜枚举、何可胜道?

  论郑州其地其物,不禁想起黄庭坚《答洪驹父书》中的话:“老杜作诗,退之作文,无一字无来处,盖后人读书少,故谓韩、杜自作此语耳。”诚如斯言,郑州,就像一首江西派的诗,无一字无来历;又像一位藏之名山与鸥鹭为盟的高士,神龙见首不见尾。郑州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、地下还埋着多少宝贝,有谁说得清?

  就说乘友口中这个“伯”吧。“伯”是谁呢?一般来说,“伯”有两个读音,即“bó”和“bǎi”。读bó,义项有多个。父亲的哥哥或父辈中年长的男子称伯父、老伯。如《诗·邶风·泉水》:“问我诸姑,遂及伯姊。”杜甫《醉歌行》:“汝伯何由发如漆?”我们知道,伯仲叔季,这是弟兄排行的次序,伯是老大,仲是第二,叔是第三,季是最小的。《诗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伯氏吹埙,仲氏吹篪。”古代贵族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便是“伯”。这种爵位名,直至清代仍在沿用。

  那位乘友口里说的“伯(bó)”究竟是谁?答案是“父亲”。在中原官话中,郑州地区就是这么叫的。祭(zhài),作为古国,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。原为畿内之国,后东迁,就在郑州市东北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祭公谋父谏曰:‘不可。’”在河南这样叫的,还有封丘、兰考、淮阳、鲁山、洛宁。我父亲作为姊妹三个中唯一的男子,我们兄弟都叫“伯”。在我的老家汝州,凡姊妹中的长男作为父亲都称“伯”,其次的称“大”。就是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一样称“大”。“伯”的子女称比父亲年龄小的长辈依次为“二大”“三大”之类。但若父亲是兄弟中最小的,称比其父亲年龄大的长辈分别为“大伯”“二伯”之类。就像乘友口中的“咱大”,称的就是比自己父亲小的弟弟。


9

  说了“郑”,说了“伯”,还要说说“米”。

  郑州有“米”,并且郑州与“米”有不解之缘。离郑州仅150多千米的漯河贾湖发现了9000年前的“米”,裴李岗发现了7600年前的“米”,圃田荥泽本就是水乡,更是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,遍地“米”浪翻滚。古城郑州所处的天地之中的中原,虽不能说是稻米的唯一发源地,但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,说是稻米的发源地之一应是符合客观事实的。

  与古代郑州这些从考古中而来不太为人熟悉的“米”相对应,现代郑州却有个如椽大笔书写的巨形“米”,那便是“米”字形高铁。从2010年2月6日河南省第一条高速铁路——郑西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,到2022年6月20日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正式开通,经历12年的奋斗,由京广高铁、徐兰高铁、郑阜高铁、郑太高铁构成的“米”字形高铁网络终于诞生。这也是我国第一个“米”字形高铁网。位于中南地区的北部、华北大平原南端的河南省省会郑州,作为“中国铁路心脏”,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,郑州东站作为“米”字高铁的枢纽车站尤其繁忙。据郑州东站客运车间有关同志介绍,“米”字形高铁落成一周年来,郑州东站累计发送旅客3119.9万人次,单日最高开行列车760趟,相当于不到2分钟,就有一趟高铁列车从这里发出。“米”字形高铁的落成,不仅极大改善了中原人民的出行,更拉近了郑州与全国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。以郑州为中心,形成了辐射全省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,高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,通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8小时经济圈。铁路的变化,不仅带来了时空与观念的巨变,更意味着交通枢纽优势的再造、经济版图的重塑。

  况且,“郑”“米”带着黄帝故里厚重滋味和醇香,已通过中欧班列飘到了德国、法国、西班牙,通过郑州—卢森堡“空中丝绸之路”飘到了卢森堡。

  郑州曾是“郑”国,郑国有郑“伯”,郑国虽有“米”但现在“米”更大。乘友无意中办成了“神仙会”而不自知,坐地铁在古代应称为“土行孙”,但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,早习以为常了;而古韵悠长又“潮”在当下的郑州,正借新时代的磅礴之力像列子描述的那样御风而行呢,天马行空般远大的前程,谁可估量?


(责任编辑:王克麦)


声明: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,非商业用途,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,如有异议,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,谢谢支持。


(原文章信息:标题:奔流•散文 | 陈锋:郑·伯·米,作者:陈锋,来源:奔流文学,来源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QpYa8bc2n6ooyBLciu82w)

上一篇中国女作家——杨绛

评论

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
回复
---收起
回复 {{item2.CommentConcent}}
回复
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

文学联盟

文库
文学史
写作素材
中国文学史
古代汉语
写作方法
课堂
直播课程
公开课程
精品课程
辞典
人物
景物
场面
作家
中国文学
欧美文学
东方文学
资源
历史文化
文学大观
传统文化
考古文化

电话:0371-65749446     邮箱:benliu1957@126.com     地址: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

Copyright©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      主办:奔流文学院      技术支持:全息数字科技(河南)      豫ICP备2023013536号-1

微信公众号

文学联盟

(微信扫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