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3

收藏

分享

首页 > 资源 >详情

清明作为祭祖节日,为什么古人要在这一天踏青游玩?

作者:清风文史     来源:清风文史     时间:2023-04-04
53389

  在每年清明节假期中,有不少人选择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和家人朋友们在祭扫后,一同到郊外踏青,感受春天的气息。相信不少朋友在享受春日暖阳的时候,也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疑问,那就是清明节作为一个祭祖的节日,其气氛应该是凝重肃穆的。为什么踏青这种欢快的活动,也成为了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呢?这就要从清明这个节日的根本属性讲起了

  一、清明节的由来

  对于清明节的起源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,其中最为常见的说法为清明节是从古代的寒食节演变而来的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原先三月三的上巳节和寒食节融合到了一起,就成为了如今清明节的雏形。

  所谓寒食节是古人为了纪念春秋三杰之一的介之推,当时他跟随晋文公重耳一同逃亡,在这个过程中,他还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。

  但是在重耳登上国君之位后,却没有封赏介之推,在得到其他人的提醒后,他派人找到了介之推的住处,并希望能请他出山为官。

  但介之推拒绝了重耳的邀请,无奈之下,重耳接受了他人的建议,想通过放火烧山的方式逼他出来见自己,但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却被活活烧死在一株大柳树旁。

  这让重耳感到十分难过,并决定将介之推的死期定为寒食节,并晓谕全国在这天禁火、寒食,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,其日期大约在如今清明前几天。

  据传重耳在第二年,又去到了介之推去世的地方,他惊讶地发现介之推临死时抱着的柳树竟然又复生了。重耳便取下了柳枝,编成了枝圈戴在头上,并为这株柳树赐名为清明柳,这也是后来该节日改名为清明的原因之一。

  到了唐代的时候,原本三月三日的上巳节逐渐和寒食节结合到了一起,这也让寒食节最终演化成了清明节,并继承了上巳节踏青的习俗。

  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到,此时清明节并没有祭祖的习俗,但杜牧的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又明确写出了,清明这一节日中包含的愁绪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
  二、辞旧迎新

  这我们就要重新回到寒食节的习俗问题上了,寒食节中最重要的习俗便是禁火和寒食,这里面不但包含了纪念介之推的含义,还有另一层非凡的意义。

  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绝大多数节日都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,寒食节自然也不例外,由于其正好处在阳春三月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,因此从寒食节诞生之初,就和春耕联系到了一起。

  而寒食节的禁火,其实也包含了古人对于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。

  在中国古人的意识形态中,一直有着同类相生的原则,其中火焰和干旱这两个意象就经常被联系在一起。

  因此古人在春耕前的寒食节选择禁火,也有祈求来年不要干旱的意味。

  但古人也信奉万物有灵,他们认为禁火可能会触犯司火的神明,因此他们会在寒食节后举行正式的“改火”仪式,即停用旧火,改燃新火,以表示对于火神的尊敬。

  其实,这种类似的仪式在全世界的诸多文明中都十分常见,一些南美洲的土著居民们会在每年年尾的时候,烧掉一些衣物和日常用品,然后熄灭这个燃烧着的火堆。

  在新年到来之际再另起炉灶,这和我国春节辞旧迎新的寓意基本一致。

  对于古代的农民来说,春耕是一年工作的真正开始,在宋代之前,除夕的地位甚至不如清明节,因此他们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,举行这种辞旧迎新的活动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  从古人在寒食节食用的食物中,我们也能看到辞旧迎新的意味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鸡蛋和子推燕。

  鸡蛋与新生之间的关系自然不必多说,所谓子推燕,指的是用面捏的燕子状糕点,在做好后需要用柳条串起插入门楣,之后才可取下食用。

  燕子作为候鸟,一直都被中原地区的古人视作报春的信使,而柳树更是生命力的象征,而且古代在祈雨的时候,柳条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,这让子推燕也包含了祈求风调雨顺的含义,其也成为了清明节中最重要的食物。

  在传说中,介之推死时抱着的柳树在第二年复活,这让柳树似乎有了连接生死的意味,其也和人类的生育联系到了一起,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柳树来形容女性的腰。

  古人因此希望在这个柳条抽芽的季节,能够用柳树的意象,为家庭和农作物带来更多的生命力。

  看到这里,我们可以总结出古人对于清明节的看法,集中在辞旧迎新和万物复苏这两个概念上。

  因此他们也会自然地认为先祖的灵魂会在这个特殊的季节苏醒过来,重新回到世间与后人沟通。

  因此每逢这个时节,人们都会带着祭品去到先人的坟茔前洒扫坟墓,并在其上插上新折的柳条,以求能够借助柳树的神力与先人进行沟通。

  和春节时期祭祖以求祖先保佑的诉求不同,清明节的祭祖,蕴含着更多的感情因素,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杜牧的黯然神伤自然就不难理解了。

  但纵使如此,清明节的整体情感基调依然是相对积极的,因为新的开始才是清明节其最终极的意义。

  三、清明踏青习俗

  在确定了古代清明节积极的基调之后,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会选择在清明节出游了,那么他们在清明节,都有哪些活动呢?

  在古人的清明节活动清单中,踏青绝对是里面的重头戏,清明节踏青,古时称探春、寻春。

  是一项少见的男女共同参加的活动,在这天即使是那些行动不便的人,也要在家人的搀扶下到院子里走一走,为的就是接触春天的气息,并让它们带走身上的晦气。

  从北宋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清明时节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,这也说明当时清明已经成为了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,人们在这一天的出游,更多是为了让自己和春天形成更多的交互,从而为自己也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带来更多的活力。

  除了踏青之外,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古人必不可少的活动。

  据说秋千是古人为了模仿祖先攀树取食发明的游戏,而且其最早名字为“千秋”,表示了人们对于长生的追求。后来为了避讳,才改成了秋千。

  虽然秋千的名字变了,但其包含的追求健康的寓意却没有发生改变。

  因此人们都会选择在清明时到户外荡秋千,为的就是讨一个好彩头,在新的一年里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。

  与此同时,秋千荡得越高,也意味着新一年庄稼的收成就会越好,今天的山东地区依然流传着“秋千打得高,庄稼收成好”的民谚,也是从这一习俗中演变出来的。

  如果大家关注中国古代文学的话,会发现荡秋千似乎是一项专属于女性的娱乐活动,其实这其中也包含了古人对于农耕生产的期望。

  他们希望借助女性的生殖力来帮助庄稼生长得更好,就让女子多荡秋千,久而久之荡秋千就成了女性的专属游戏了。

  除了荡秋千之外,古人在清明时节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拔河了,和荡秋千不同,在拔河活动里男性成为了绝对的主角。

  这项活动的举办是为了彰显男人们强健的体魄,同时也是为了唤醒他们的身体,以便于尽快投入到繁忙的春耕之中。

  由此可见,古时候的清明节虽然也有祭祖活动,但其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迎合春天万物复苏的特点,并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春耕做着准备。

  虽然中国是一个讲究“事死如事生”的国度,我们对于先人的祭祀也十分重视,但是实际的生产生活始终都是人们最牵挂的。

  因此清明节更像是人们在投身劳动前的一次放松,是为了后面的劳作积攒力量,这也让古代的清明节充满了勃勃的生气。

  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,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断下降,人们对于春耕的感受也不如古人那般强烈,清明节似乎成为了祭祖的专属节日。


(责任编辑:方婷)


声明: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,非商业用途,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,如有异议,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,谢谢支持。


(原文章信息:标题:,作者:清风文史,来源:清风文史,来源地址:)

上一篇古代的清明节,可以大方说快乐!

下一篇远古发现丨8000年前的钱塘江弄潮儿——跨湖桥人去了哪里?

文学联盟

文库
文学史
写作素材
中国文学史
古代汉语
写作方法
课堂
直播课程
公开课程
精品课程
辞典
人物
景物
场面
作家
中国文学
欧美文学
东方文学
资源
历史文化
文学大观
传统文化
考古文化

电话:0371-65749446     邮箱:benliu1957@126.com     地址: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

Copyright©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      主办:奔流文学院      技术支持:全息数字科技(河南)      豫ICP备2023013536号-1

微信公众号

文学联盟

(微信扫码)